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2021-2022学年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二O二二年十二月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
一、办学基本信息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鄂尔多斯市政府投资建设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附设中职班)。学院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由图文信息中心、教学楼、实训楼、风雨操场、餐饮中心、师生服务中心、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22个单体建筑组成,是一所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高标准园林式学府。
学院秉承“修天地技能,塑绿色品格”的核心理念、“品德立心,知识立身,技能立业”的院训、“尚善尚进,大气大成”的精神,办适合学生成长的院校,育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以德育为先、技能为本、立足就业、服务社会为办学方略,坚持科学发展、高位发展、特色发展,打造品质高标、品味高远的全日制高职院校,成为天骄之地职业教育的旗手,广袤草原遍育英才的明珠。
(一)在校生规模
学院共有全日制普通高职学生3803人,其中3年制3666人,5年制137人。女生771人,男生3032人。中共党员773人,共青团员1092人。按民族分:汉族3122人,少数民族681人。
学院共有全日制中职学生1851人,女生655人,男生1196人。按民族分:汉族1715人,少数民族136人。
高职按专业分:大数据与财务管理668人、大数据与会计140人、电子商务102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9人、动物医学516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238人、供用电技术45人、环境工程技术199人、机电设备技术88人、机电一体化技术457人、计算机应用技术535人、建筑室内设计30人、空中乘务137人、旅游管理44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112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56人、食品智能加工技术35人、市政工程技术117人、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82人、园林技术142人、园艺技术51人。
中职按专业分:畜禽生产技术205人、电子商务9人、航空服务22人、会计事务253人、机电技术应用590人、计算机应用238人、建筑工程施工79人、旅游服务与管理7人、汽车制造与检测82人、生态环境保护人40、食品加工工艺62人、幼儿保育157人、园林技术18人、作物生产技术89人。
(二)招生情况
1.招生
学院2022年高职招生2469人。其中,分类考试666人,保留入学资格11人。从生源类别看,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235人,往届毕业生5人;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350人(其中五年制高职转入64人),往届4人;高职扩招1875人。生源主要面向内蒙古自治区。
中职招生644人。
2.招生专业
我院5个教学系现有高职招生专业数22个。
教学系 |
开设专业 |
生态工程系 |
园林技术 |
园艺技术 |
|
环境工程技术 |
|
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 |
|
花卉生产与花艺 |
|
生物技术系 |
动物医学 |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
|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 |
|
机电工程系 |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 |
供用电技术 |
|
机电设备技术 |
|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
|
经济管理系 |
大数据与会计 |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 |
|
旅游管理 |
|
电子商务 |
|
市政工程系 |
市政工程技术 |
建筑室内设计 |
|
空中乘务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三)毕业生就业
1. 学院就业工作举措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招生工作,把招生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院党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入开展“六个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组织专题招生就业工作会议,制定出台《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2022年招生就业工作方案》,构建了人人都是组织者、宣传者、参与者、推动者的招生工作格局。学院指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依托鄂尔多斯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产业与政策优势,为毕业生寻找创业与就业通道,按照“校企互动、产教互通、学做互生”的教学理念,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拓展实习、实训场所,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毕业生电子信息表,保持与毕业生的密切联系,及时向毕业生推荐就业招聘信息,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创业观。
2.就业率
我院2022届毕业生666人,其中,升入本科院校137人,就业444人,其中5人创业,初次就业率82.82%。
3.毕业生收入
学院2022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483元。
(四)创业
学院高度重视并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各项工作,通过开设就业与创业创新相关课程让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创业观,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学院定期会举办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讲座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来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
本学年,组织学院2022届122名高职毕业生参加了创业培训。通过资源整合与合作,共同成立鄂尔多斯市退役军人乡村振兴学院。围绕为广大退役军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在引导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培训、退役军人继续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五)学生成长与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旗帜鲜明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分析当代学生的群体特征和需求,着力构建学生分类引导教育体系,积极创新各类活动载体和工作方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主动占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和制高点。
始终坚持推动实践育人,服务地方发展展现新作为。紧紧围绕引导广大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成才”这一主线,深入开展实践育人。深入开展校领导驻校蹲班活动,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分别深入就各系部进行此项工作,共计开展校领导讲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6场次,共计整理收集师生诉求29条,并均已落实整改部门和时限。深入推进青年大学习行动。扎实开展院、系两级青马班,院团委举办全院第五期青马班,学员48人;六个系部团总支分别举办了第三期青马班,每系30人;院系两级青马班共计培训学员228人次。精心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和“返家乡”活动。全院共计组建志愿服务队72支,其中,获批国家级重点团队1支、自治区级重点团队12支。按照“学院活动品牌化、系部活动特色化、学生社团专业化”的校园文化格局,继续实施“一月一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品牌工程。全院各级团组织共计组织各级各类线上线下活动1500余场次。坚持共青团会议制度。学院团属公众号“青春生态”在每周全区高职院校微信公众号综合排名中保持在前3名。
1.技能大赛
本学年累计参赛达7个赛项,参与指导教师11人次,参赛学生24人次,获得自治区一等奖1项,自治区二等奖1项,鄂尔多斯市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2.学生表彰奖励及资助情况
本学年,评选专科生国家奖学金1人,自治区奖学金6人,国家励志奖学金59人,自治区励志奖学金89人,评选专科国家助学金544人。评选乌兰夫奖学金10人。累计向1726人次发放共计5178元的临时价格补贴,国家助学金累计向1083人次发放共计1786950元,累计向退役复学学生84人次发放本专科国家助学金共计139100元,学费补偿代偿46人共计406600元。向校内特困家庭学生10人发放特困补助共计10000元,走访慰问特困学生3人发放慰问金共计2000元。向26名学生发放疫情临时困难补贴13000元。评选自治区级高校三好学生14人、优秀学生干部2人、优秀毕业生6人、优秀班集体1个。
二、教学改革
(一)专业结构与规模、专业调整及优化
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深化校企共建的建设模式。对照鄂尔多斯市18条重点产业链,依托现有专业优势,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两个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在十四五期间申报园林技术、动物医学、环境工程技术三个职业本科专业。
按照《鄂尔多斯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已将“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现代纺织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三个专业进行了重新报备;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拟增设“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无人机测绘技术”“食品检测检验技术”四个专业,组成专业集群,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和匹配度。
(二) 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院以“因需施教、精准培养、激发潜能、出彩人生”作为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的理念,开展了分方向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组建学院层面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并制定了《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系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在按照章程要求组建,并逐步完善相关议事规则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相关职业院校经验做法,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激励办法,推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制定出台《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工作方案》和《学院“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建设任务分解表》,不断健全综合育人体系,积极创建“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本学年,学院组织各专业骨干教师在深入企业、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人才岗位工作需求,学院与企业、行业共同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实用性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制度保障,也为深化校企合作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学院进一步加强了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建设,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师徒式教学,切实增强学生的技能知识。深入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改革,加大"1+X"证书试点改革的范围,推行项目式、工作任务式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地方产业岗位技能需求合理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国家专业标准和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学院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四大类。学院目前各专业均制定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并不断进行优化完善。
思政课教材均选用“马工程"等国家规划教材,完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四史”教育列为公共选修课。建立完善了领导讲思政课、听评思政公开课、定期参与教研室活动等相关制度,并依托“王东名师工作室”,不断加强思政课程师资队伍。目前,学院建有“廉政教育实践基地”1处。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线上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形式,不断推进思政教育全覆盖。
(四)着力提升职业技能培养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工作。为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满足多元化用人的市场需求,学院全面推行1+X证书制度,将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融入到日常实训教学中。学院投入专项资金用于 “1+X仿真实训、考试平台”、“家庭农场畜禽养殖1+X证书试点专业建设”、“水环境监测1+X证书试点专业建设”、“可食食品快速检验1+X证书试点专业建设”、“污水处理1+X证书试点专业建设”及“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智能财税课证融通平台”等7个1+X实训室相关项目,目前各项目招标完成,进入实施建设阶段。
(五)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学院对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建设。学院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管理平台全面上线运行,以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抓手,成立质量保证委员会,完善由院长办公会议、教务处和系部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由质量保障与评价中心负责完善和实施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反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多项质量监控措施,逐步完善了教学规章制度,保障了教学秩序正常稳定。完善专业建设和课程标准,完善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目前,随着教学现代化的逐步推进,教学督导和评价逐步完善改进,在确保教学工作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教学事故明显减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学成果有所体现,整体教学检测与评价效果良好。
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教育数据填报工作,对生成数据进行分析,确保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及正常运行,促使人才培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六)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一直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采取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聘请职教专家到学院讲学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举措、多途径进行师资培养。
1.教师规模与结构
我院共有教职工271人。专任教师200人,行政人员30人,教辅人员28人,工勤人员1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6人,中级职称87人,初级职称人21,未定职级16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5人,硕士学历教师58人,本科学历98人。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比例42.50%,具有研究生学历比例31.50%。聘请校外教师51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3人。授课行业导师3人。人才队伍层次结构趋于合理,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高技能人才17名。
2.教师获奖情况
本学年,1名教师获得自治区级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2名教师获得鄂尔多斯市级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名教师获得2022年自治区担当作为好干部。
(七)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院以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为切入点,全面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改革,持续推进课程层面教学改革,专业课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支持教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和虚拟仿真人数显著增加。通过举办“优质课”、“课程思政”比赛和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
1.学院开设课程情况
学院本学年教学计划内开设课程358门,其中A类课程69门,占比19.28%;B类课程265门,占比74.02%;C类课程24门,占比6.70%。公共课35门,占比9.78%;专业技能课323门,占比90.22%。
2.课程资源建设
各专业均选用教育部、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同时加大校本教材的建设力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建设教材模式。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趋势推动下,学院积极将微课、翻转课堂、活页式教学等理念运用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技能培养。
(八)教学资源
1.生师比
本学年,高职专任教师163人,生师比为23.33。中职专任教师37人,中高职兼课专任教师83人,生师比为1:15。
2.双师素质教师
双师素质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学院建设了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多举措实施下,学院加大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本学年学院共有双师型教师8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2.00%。聘请校外教师均为专任教师,其中双师型教师1人。
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本学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6590.06万元,本学年新增156.55万元。生均折合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329元。
4.图书
学院现有纸质图书162009册,2022年新增11409册,生均年进书量3册。电子图书215000册。
5.校舍情况
学院产权校舍建筑面积为169315.4m2。教室191间,其中网络多媒体教室139间。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91963.17m2,其中教室面积18519.56 m2,图书馆面积20697.29 m2,专业教学实训用房及场所面积38766.51 m2,大学生活动用房2000.4 m2,体育馆9137.90 m2;行政办公用房12099.89 m2;生活用房面积55644.54 m2,其中学生宿舍35316.00 m2,教工宿舍7395.20 m2,餐厅10340.80 m2,后勤及辅助用房2592.54 m2;其他用房9607.8m2。
6.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系统规范实践教学,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断整合优化实验实训室的功能,不断提升实验实训水平;共享实验实训室,构建全员创新创业体系,学创融合发展。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学院事业快速发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实训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实习实训条件不断改善,不仅能够满足实习实训的需要,而且能为社会服务和教师科研提供有力的支撑。目前,学院各类实训场所74个,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31个。
7.校园网络建
学院持续投入校园信息化建设,以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可管理性及全局安全为思路,按分层设计的原则,采用核心、汇聚、接入三层架构。现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3000Mbps,网络信息网点数21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12.7GB。学院目前已实现教室网络、WIFI部分覆盖,并开展了校内教师信息化教学系列培训活动。
(九)持续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学院建立健全由教学决策系统、教学组织管理系统、教学运行系统、教学监督与反馈系统组成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进程,确保学院更好地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围绕服务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特色办学、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的原则,通过质量工程建设在专业建设与专业调整、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突出创新,彰显特色。本学年,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继续实施校本级“质量工程”,组建“专业教学团队”,突出加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坛新秀、教学名师队伍建设。
三、合作交流
为了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教改,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合作基础初步建立, 合作模式逐步多样化
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排查摸底滤清了全院合作企业,主动对接全市相关行政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企业,通过走访摸底活动,根据合作企业的用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实践,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动手能力。
2.订单培养
学院还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赢模式,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学院在订单、冠名校企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形成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根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素,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学院主动与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投资集团、鄂尔多斯电冶集团、内蒙古亿利集团和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办学,订单委培,共同招生,共同培养,产教融合,让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人才共有、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创建了新的招生增长点,为我市企业用工,为我院招生就业开辟了产教融通道路。本学年,订单培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专业共计231名学生。
四、服务贡献
(一)毕业生服务地方、服务产业
我院2022届毕业生有581人就业,涉及农、林、牧、渔业等十九个行业。从就业区域看,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鄂尔多斯市及周边城市,为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服务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科研、技术服务
学院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和高职院校为目标,以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为牵引,继续坚持以辅助教学、突出生产应用研究为目标导向,以产学研创合作为支撑,以加强服务和日常管理为保障,坚持“务实、创新、高效”的思想,从职业教育的实际要求出发,结合我院科研工作实际,扎实开展工作。学院获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7项(包括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资金项目1项,自治区高教学会项目2项,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4项),市级科研项目4项(市科技重大专项1项,市职业教育研究课题2项,市社科项目1项),自治区科技兴蒙重大专项横向合作子课题1项,批准科研经费近400万元,在科研立项质量和科研经费均取得突破。
学院获各级各类科技类奖项5项(获得市社科成果奖励2项,自治区高教学会奖励3项),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E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4篇,主编或参编论著教材14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参与制订地方标准3项,完成调研咨询报告2项。坚持面向地区经济主战场,促进科研成果与技术的转化与推广。
成功举办科技科普活动周暨职业教育活动周,在院内和院外开展线上线下教科研培训、专家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9次,教科研培训近3000多人次,选派科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联合参加自治区、市、旗县举行的科技惠农三下乡、科普(科技)对接交流、公益、横向科研合作等活动6次。
(四)助力脱贫攻坚
继续做好包联驻村和结对联系社区工作。按照乡村振兴要求,选派1名正科级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学院为帮扶的达拉特旗风水梁镇大纳林村资助20万元用于新建肉牛养殖场项目和抗旱饮水工程。院领导带队赴风水梁镇大纳林村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基层党员作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报告,并由学院农牧方面的专业教师为农牧民群众送去了科技服务。
(五)疫情防控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文件精神和工作指示,切实做好学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要求规定,学院扛稳主体责任,落实“四早”要求,严格执行人、物、环境同查同防,常态化开展在校师生核酸抽检,加大环境消杀频次和力度,严防疫情输入风险;加强餐厅管理,严格落实食品采购进货查验制度,强化餐厨、保洁人员健康管理,引导学生错峰就餐、分散用餐,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筑牢安全屏障,突出抓好师生闭环管理工作,严把校园入口,完善防疫基础设施,提高物资保障水平,落实入校人员身份查验、体温检测等措施,坚决守好“防疫门”、筑牢“隔离墙”。
五、政策保障
(一)制度保障
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通过重心下移、奖励机制改革等,提高管理效能;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提高质量监控及评价水平;加强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建设,构建学院、学生、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参与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二)经费保障
本学年,财政拨款仍是学院收入的主要来源。2021年学院经费总收入9695.96万元,其中:事业收入1704.27万元(教育事业收入1449.27万元、科研事业收入255万元),占比17.58%;财政拨款收入7962.14万元,占比82.12;其他收入29.55万元,占比0.30%。
2021年学院经费支出总额9359.77万元,其中设备采购217.71万元,占比2.33%;图书购置费5.69万元,占比0.06%;日常教学经费1545.39万元,占比16.51%;教学改革及研究95.54万元,占比1.02%;师资建设20.60万元,占比0.22%;学生专项经费630.64万元,占比6.74%;党务及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经费39.30万元,占比0.42%;教学、科研人员工资4685.10万元,占比50.05%;其他支出2119.80万元,占比22.65%。
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专业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立足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好与鄂尔多斯市产业链发展对应度高、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通过新专业增设、专业整合、老专业改造等,确保专业建设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牧业、食品加工建设专业(群),培养适用的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
按照“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原则,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实施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形成品牌效应,凸显专业(群)优势,提升办学实力,增强办学适应性。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工学并举、德能兼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创新办学思路,确保专业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衔接;通过校企共建,凝练专业特色,形成专业两点;依托行业企业,实现岗位对接和“岗课赛证”融通;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全程、全员、全方位管理育人、教学育人的能力,实现校企人才培养共育共管;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师资队伍结构还需优化
虽然学院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已有显著提高,但是专任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参与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的能力需要提升;学院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还不多,有行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较少,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学院下一步将实施“人才工程”,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以高水平双师素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发挥名师的师范带动作用;继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加大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技能;提高校企高技能人才互动水平,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三)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需积极开发
目前,学院教材建设与双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应加强教材建设,编写一批适合学生使用、体现岗位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进行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加强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建设一批优秀的电子教案、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技能测试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四)实践教学条件需改善提升
按照“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实施集先进性、生产性、开放性于一体的校内外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程。在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上,注重形成体系,先进专业要在实验、实训资源上实现共享;本着开放、共享的原则,建设一些技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为地方行业、企业承担基础革新与技能培训的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建设,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提高教师的技术研发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夯实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构建生产、技术研发与服务、人才培养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实践基地内涵建设,构建并落实校企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模式,建立符合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的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提升
依托教学、实训、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优秀师资资源,主动开发适应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培训项目,将学院建设成为集行业企业人员培训、社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区域性培训基地。